脱下心爱的执法制服,暂别朝夕相处的同事,从市场监管干部转换为农村“第一书记”,在沂蒙市场监管铁军中有这样一个群体。11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牢记使命、尽职尽责,抓党建、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振兴路,受到市县领导充分肯定,父老乡亲一致好评。
他们就是临沂市市场监管局选派驻村任职“第一书记”,他们的名字是:王旭、季磊、王华歆、王庆法、鲁成明、武振宇、尹昌平。
2018年4月以来,按照市委统一部署,他们7名党员干部分别到河东、兰陵、平邑3个区县的4个相对落后村,驻村任职“第一书记”。他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带着市局的殷殷嘱托,带着市场监管人的为民情怀,把自己由市场卫士蜕变成农村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情传递温暖,加强基层组织,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密切干群关系,促进作风转变,圆满完成了驻村任职目标。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把工作成果书写在沂蒙大地上,展现出市场监管人服务脱贫攻坚的动人风采!
建强支部开新局
季磊任职的兰陵县神山镇六合店村,是一个的贫困村。六合店村出路在哪里?季磊、王华歆开始摸底调研,他们利用一个月时间,坚持用眼看、用心听、用脚量,发现村里组织力量涣散,群众也没有创业的心气。季磊、王华歆决定第一炮从党建工作入手。六合店村近20年无办公场所,党员和村民代表无论晴天雨天,召开会议都是草帽马扎,2000多名群众和50名党员要求有固定的村民活动场所、办公场所的呼声强烈。这是驻村来遇到的第一件大事,更关系到党员群众的信任,季磊、王华歆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积极争取民政奖补资金,市局党组也从经费中挤出资金支持,再加上配套办公经费和“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经过多方筹集,投资140万元,建设了一处600平方米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700平方米的乡村文化广场、大舞台等配套设施。通过解决办公地点和村民活动场所,季磊、王华歆树立了第一书记的威信,村民印象由原来的不信任变为第一书记是来干实事的,支部力量得到凝聚。
派驻平邑县柏林镇蒙阳裕村第一书记武振宇、尹昌平,在平邑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分设成立养泉峪自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支持村委会积极开展工作,完善民主评议和村务听证等制度,不断提高村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监督,定期对其履职情况开展测评。同时,注重为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拔后备干部,2018-2021年蒙阳裕党支部公推入党积极分子10人,预备党员2人,为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招商办厂富乡亲
第一书记任职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都不高,怎样发展经济,尽快让村民富,壮大集体收入,是检验任职工作成效的关键,也是他们的迫切追求。三年如一日,以村为家,倾心为民,脱贫重担肩上挑。村集体经济实现零到万元的飞跨,沉甸甸的数字,是最好的见证与回答。
河东区相公街道张沙兰村紧邻联邦路、长春路,驻村“第一书记”王旭变交通优势为现实利益,实施三大强村富民工程。在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建设了390平方米沿街商铺对外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经多方争取,在联邦路沿街规划建设了6000平方米沿街商铺,村集体开发建设3500平方米,招商引资建设2500平方米,项目完成后,采取租售结合方式,为村集体增加固定资产200多万元,现金收入140万元,每年租金10万元。协调财政资金50万,利用村内闲置500平方米厂房,购买了12台套卫生洁具生产设备,与山东邦克集团合作,由他们出管理人员、原资料,生产产品企业全部回收,年生产能力300吨,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安置闲余劳动力30名,每年为30个家庭增加收入3万元。
养泉峪村于2019年底流转完成村南500余亩土地,武振宇、尹昌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同投资商签约共同成立了临沂养泉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占地500余亩的养泉峪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苹果、樱桃、蟠桃等经济作物。养泉峪村集体合作社持股25%,投资合作方持有75%,目前已完成投资500万元,修建农业配套设施8处,定植果树3万余棵。2023年进入丰产期后预计每年为集体增收20万元。养泉峪村还建立手套加工厂2个,提供就业岗位60个,截至目前已经为村民实现增收40余万元。
青源村位于平邑县铜石镇驻地西南12公里处,有北寺、青山庄两个自然村,全村该村属半山区地形,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土地稀少贫瘠,交通不便,村集体无收入。王庆法、鲁成明两位同志坚持抱团发展,主动协调申请扶贫资金238万元,投入第一书记专项资金70万元,与市公积金服务中心第一书记派驻组联合建设恒温库一座,通过对外承包方式,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6万元,实现全村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抓住市光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投资50万元,建设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106kw,每年增加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带动十几户农户每年户均增收800余元。立足本村产业特色,利用区位、自然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扩大优质大樱桃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多种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提高村民收入。
脱贫攻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提高老百姓的致富能力,尤其是在家门口致富的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季磊一直在考虑如何将闲置劳动力运用起来,经过深入考察,季磊将目标放在扶贫车间的代工合作。2019年,经过向当地镇、县两级党委汇报,季磊积极争取市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支持,组织43家企业来兰陵县贫困村考察,最终有19家企业选择和村里合作,其中临沂祝洁清洁用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落户六合店村。由于代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农村妇女甚至残疾人都可以胜任,每人每月大约能收入2000-3000元,解决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了村民增收。
季磊积极助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壮大新型经济主体,助推村民致富。“这是腌制中的糖蒜,你可能不知道,‘糖七不糖八’是腌糖蒜的诀窍,意思是在收获大蒜之后的第七天开始腌制,晚一天都不行,蒜皮容易老,口感差......”谈起加工糖蒜,季磊如数家珍。在村里摸底调研的时候,他发现不少家庭都腌制糖蒜,味道也各有千秋,就萌生了一起搞加工糖蒜的想法。季磊将第一书记产业资金投入合作社经营,寻找民间传统配方,制作老家风味糖醋蒜、辣椒酱等系列农副产品,通过电商等渠道扩大产品销路,为村集体增收40万余元,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民生工程暖人心
派驻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派驻平邑县柏林镇蒙阳裕村第一书记武振宇、尹昌平通过走访,从群众长期期待解决的基础设施短板入手,改善服务民生。先后争取资金,为养泉峪村修建村村通、户户通道路2600平方米,主干道通行桥梁1座,村东主街修建排水渠600米,铺设绿化带1000米,粉刷墙壁8000余平方米,墙绘40幅,安装路灯20盏,安装视频监控设备1套等。为蒙阳村安装路灯70盏,新修生产路5公里。为解决长期缺少文化休闲场所的问题,投入资金30万元修建健身文化广场2座。
为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河东区相公街道张沙兰村“第一书记”王旭带领党支部积极实施民心工程,投资35万元,修建2194米、贯通全村排水沟。对3处未硬化道路进行硬化,彻底解决了全村排水不畅、吃水困难、出行问题。争取资金49万元,高标准修建了出村道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协调交通部门投资120万元升级改造村内主要道路,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协调水务部门,投资51万元,修建了村西水渠,既是水利工程,也是景观工程。
很难想象,2000多人的村子,长年没有幼儿园、小学是一种什么情景,两年前的六合店村就是这个样。在村里随便拉一个人来问,村里最急需的是什么?十有八九都说是学校。虽然村里人都盼着有学校,但是对建学校并不看好,因为没资金,村民的心,冷了又热,热了又冷。季磊为了将学校建起来,跑了不知道多少单位,前后将近半年的时间,项目终于批了。
项目批了,但征地拆迁赔偿款并没有立刻到位,为了让孩子们能按时入学,季磊决定募集资金,他自己捐出5000元,并垫付了20万元用于征地拆迁赔偿款。在季磊的带领下,全村党员、村民掀起了爱心捐助的热潮,80多岁的老党员尤邦连身患疾病,女儿回家给他的100元没舍得花,在手帕里存放了几个月捐了出来。“季书记都能把孩子们上学的事放在心里,我们本村的更不能落后,只要六合店的孩子有学上,有了我再捐。”尤邦连老人说。季磊协调教育专项资金近200万元,如期完成村中心幼儿园项目建设,解决该村与邻村近300名学龄前及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儿童上学远的问题。当学校正式开学的时候,听着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季磊如释重负。
任职“第一书记”围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推动任职村人居环境整治上下细功夫。王庆法、鲁成明立足平邑县铜石镇青源村实际,突出抓好“三清”、“四化”,定期组织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集中清理卫生死角。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引导农户整治庭院内外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积极倡树文明新风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推进移风易俗,开展“美在农家”、“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践行文明新风。邀请市人民医院专家来村开展义诊活动,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河东区相公街道张沙兰村“第一书记”王旭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弘扬文明新风。协调文化部门新建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大舞台。投资45万元,建成占地10余亩的党建生态文化广场。村支部坚持以文化促文明,发掘乡土文化,组织村内小剧团经常性的开展文化演出,组织公益电影进村放映。高标准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过上科学健康的新生活。
风起于青萍之末,人心是关键变量。回首三年来的驻村工作经历,他们流过汗水,也有过泪水,有许多感人的场景终生难忘。“第一书记来俺村,党干群团凝聚心。结构产业筑网路,功今万代留情深。” 平邑县铜石镇青源村78岁的老党员马文松,看到村里的变化,不胜欣喜,特地写了一首打油诗送给“第一书记”。
三年来,市局派驻“第一书记”任职的4个村,由原来乡镇考核总评的落后村庄,转变为各项工作成绩考核名列前茅,有的还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等领导深入市局派驻“第一书记”任职村调研指导,对任职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次书记行,一生书记情,这是市局派驻“第一书记”共同的誓言。三年来,他们在脱贫攻坚的光辉岁月里不负时光、无愧青春,付出了艰辛努力,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市场监管人的真情,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他们是带领乡亲们脱贫的领头雁,更是甘心为民的孺子牛。他们用理想信念筑牢了共产党人的堡垒,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口碑!